同理照顧失智者的SIR三盲點

(黃耀庭臨床心理師撰寫)

最近我家養了兩隻流浪貓,一隻叫「小公主」、一隻叫「小王子」,他們剛到我家的時候,我很喜歡摸「小王子」的白貓,每次摸一下他就翻肚子,因為以前有養狗的經驗,以為貓跟狗一樣翻肚子就是對你示好的意思。沒想到「小王子」一翻肚子馬上揮出牠的前掌攻擊,害得我手掌和手臂都傷痕累累。後來才知道有時貓翻肚子是因為他準備攻擊了!


在這樣的行為讓我聯想到,在為照服員上課時,我常問的一個問題 :

「你有同理心嗎?」

我們的照服員每個都舉手,說自己很有同理心,這點我非常相信。

然而,我又反問一個問題。

「請問你們理解失智症病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他為什麼這樣做嗎? 他為什麼這樣想的嗎?」

舉手的人卻寥寥無幾,彼此面面相覷~~

這個問題在我的腦海裡深植已久: 

如果我們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,何來的同理心呢?”


 
 

在照顧失智者的時候有三個同理心的盲點包括 : 同情心(Sympathy)、想像(Imagine)以及反射動作(Reflection),這些都會導致我們誤以為自己在用同理心處理失智者的問題: 

  1. 同情心 (Sympathy) 不會是同理心 : 人們常常會認為自己有同理心,然而這些同理心除非經過長期的訓練,對一個不熟悉的外人甚或是對一個失智症的病人,勉強只能說是「同情心」--以我們所知道的方式來關心對方,體諒他們的不容易。


  1. 想像 (Imagination失智者的想法不會是同理心: 失智者最不容易被同理的原因,在於常人不容易理解他們在想甚麼,為什麼要這樣說,為什麼要這樣做。以至於會常用我們所"認為"的方式去做,實際上也做不出同理心。就例如:當失智者不洗澡的時候我們常會怎麼想?  


「那麼多天沒洗了,今天再怎麼樣都要把他弄去洗澡。」


「怎麼每次都拖拖拉拉的心不甘情不願的經過一、兩個小時後才洗?」


「天氣哪麼熱,全身都臭為什麼還不洗澡呢?」


  1. 反射動作 (Reflection) 不會是同理心: 在進行照顧的時候,往往是以反射性的動作作為照顧工作的起點,這又是一個門檻,對於不熟悉「同理心」的人,不容易透過反射動作表現同理心來,因為這不是習以為常所做的事情,反射動作鮮少引導得出同理心。


SIR是在照顧失智者經常出現的三盲點,主因都是站在照顧者的立場,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失智者做事。


所以該如何同理失智者呢?

  1. 了解他們的病程 : 他們的病程會隨著罹病的時間增長更加嚴重,所以當我們知道他目前處在甚麼階段,比較可以明白他目前可能出現症狀。
  2. 了解他們的思維 : 每位失智者的思維不一,所以若能經常與某位失智者接觸,了解他此時的生活習慣,行為模式,會比較容易理解他們的思考脈絡。
  3. 思考以後再同理 : 我們需要反直覺去做事情,才能改變現狀,所以不能再依靠反射動作,當我們在作事之前先想一下,我做的是同情還是同理,這樣才有可能改變現狀。


以前述的洗澡為例,如果站在同理心的角度,我們的想法可以調整為:


「他是害怕洗澡嗎?為什麼呢?」


「之前有沒有不好的經驗?我要怎麼樣安慰他減少不好的經驗?讓他對洗澡產生好的經驗?」


同理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特別是對於失智者的同理更加困難,除了已經具備的同情心之外,對於失智症病程的理解、了解他們更深更多,與他們經常的相處,便可以更快地走入他們心底。如此一來,同理心才能夠真正地作到位。